热度书院 > 都市小说 > 永徽长歌 > 永徽长歌第2部分阅读

永徽长歌第2部分阅读

均田制被废,则无兵源矣。”李治皱眉道。

    “殿下所言极是,以小僧看来,这府兵制还是要坚持,均田制更不能放松,兵者以百姓为源,只有百姓生活充裕了,我大唐军队才能更加彪悍。不过府兵制虽然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但他的缺点也极为明显,就是不能持久作战。士兵皆来源与农民,若在农忙时作战,则农废矣。所以先皇每战必闪电而行,以保国之根本。但恕老衲之言,先皇出兵的次数还是太多,望殿下引以为戒。”玄奘在一旁侃侃道。

    李治点点头,“不错,所谓国以民为本,其实一个国家的实力强悍与否,决定权并不在于军队是否善战,而是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尤其是我朝以府兵制治军,百姓作为一个军队的基础,而军事实力是一个强国的基础,是我等必须重视的群体。”

    “殿下圣明,好一个‘国以民为本’,先皇在时虽也重视百姓,但比之殿下,恐怕还是差上一些。”唐玄奘的眼里充满了惊讶和崇拜,他虽然不了解李治,但总还听说过这个太子似乎是懦弱之辈,但今天一见,才知人言不可尽信。尚未登基既有这般见识,可以预想将来大唐肯定能继承贞观,开创新的盛世。

    “其次就是各路藩王的私人势力了,譬如吴王、荆王,根据我朝律例,他是可以有不超过限制数量的私人武装的,甚至开府设帐也无不可。”

    “殿下以为如何?”

    李治看玄奘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情知他是想考考自己,整理了一下思路,朗声道:“各路藩王势力其实并不足为惧,朝廷封王谨慎,其中多是忠心之辈或是皇亲,当然,这也不能说没有威胁,但藩王的兵力有限,我认为,其最有威胁的反而是王府中的宾客幕僚。”

    看玄奘没有反驳,李治信心更足,继续道:“一支军队在骁勇善战,若没有好的军事和将领,也是无用,王府中的幕僚则多是地方有才学之辈,想我大唐地大物博,东西南北人才济济,却只有一小部分在京任职,绝大多数都在地方的各路藩王手下效力,这股力量才是现今应该解决的。”

    李治毫无顾忌的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自然知道人才才是重中之重,无论是二十一世纪,还是古代的唐朝也好,可以这么说,一个薛仁贵,就胜过上万军兵。

    玄奘眼睛一亮,微微有些赞许的道:“殿下的想法虽然很是新奇,但未尝不由道理。但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这当然就应该请教大师了,你可不能只听不说。”李治诡笑道。

    唐玄奘哈哈大笑:“老僧只是想听听殿下的见解罢了,既然如此,殿下请给贫僧三天时间,三天之后,老衲一定拿出一个妥当的法子,让它一举数得。”

    “那就有劳大师了。”

    李治乐得清闲,虽然他的记忆里,关于这些都有着详细的资料,甚至有了一些还不算成熟的想法。但他毕竟年轻,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李治也从来都没有想过用自己一个人的智慧就可以拿捏历史。那无疑是在和老天开一个国际的玩笑。

    “那还请唐施主继续。”玄奘大包大揽的接下这第一个任务,脸上却丝毫没有紧张之色,李治心道,看来这玄奘是极度自信,希望他能名副其实啊!

    “最后一处自然就是地主武装了,也是势力最大,最麻烦的。”

    唐风看李治一副恍然的样子,就不在说下去,而是一闪身有躲到了暗处。

    地主武装是唐朝最令李治头疼的势力,它规模虽小,但胜在人众,武则天就是靠着地主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而将唐氏宗族打下台的。

    “启禀殿下,太子妃请殿下前去准备登基大典的有关事宜。”

    正待和玄奘讨论关于地主的处理方法,就听见小桂子远远的喊了一声。

    “那今天就到这里吧,登基大典的事情殿下可马虎不得。”玄奘起身,向李治告退。

    “玄奘法师改天是不是要还俗了?”李治笑了一声。

    “殿下说笑了,贫僧心中有佛,哪管世俗的看法。”

    “那我倒是低俗了,玄奘法师,不知你对你已经被父皇腰斩了的高徒辨机是怎么看的?”

    李治突然想起这茬,就顺口问了一句,对于已经被太宗腰斩了的辨机,他是有同情,却不能说出来,在说这个辨机是玄奘最心爱的弟子,李治可不想因为这件事而使得两人之间有什么不愉快。

    玄奘古井无波的心也暗吃了一惊,他立刻就想到了李治的用意,张嘴想解释一下,却发现自己竟然还真的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对于辨机的事情,他知道这怨不得先皇,毕竟与一个公主私通,这罪名可不是随便就能轻易抹杀的。

    看着李治远去的背影,唐玄奘的眼中有些迷茫,还有些许崇拜和憧憬。他得太宗皇帝看重,并委以重任,但无奈太宗早逝,他的一些政治上的想法竟然无法付诸事实,不料传闻中怯懦的太子亦是英明神武之辈。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老衲这回要真的为殿下您赴汤蹈火了。”玄奘心中感叹了一句,却没有说出来,即使要表忠心,玄奘也不会用如此低级的方法。

    第八章 礼法都是王八蛋

    “婉淑费心了,这些叫专人做就好了。”李治接过太子妃手中的黄袍,还没仔细打量就道。

    两个人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婚了,太子妃生的虽不是极美,但行动之间隐隐有一番大家闺秀的风姿,加之唐人思想解放,女性喜坦胸,系云鬓。太子妃穿着也颇开放,所以这个现在在名义上与李治最亲近的女人令他把所有对女性的保护都放在了她身上。

    正是黛眉开娇横远岫,风吹仙袂举飘飘。

    王婉淑闻听李治竟然这样说,也不知他是在怪自己,还是在疼惜自己,只得在口中说道:“臣妾手艺自然不及大师们,只是在找些边角的缺陷罢了。”

    李治哈哈一笑,伸手揽过王婉淑,用手拨了拨她的鬓角,把她的头正了正,然后突然语气郑重的道:“婉淑就不要为我操心了,你这样,我岂不是要去看看你的凤冠霞帔了,我们的皇后娘娘。”

    王婉淑不知道今天李治为什么竟然和她开起玩笑了,但知道他这是真正的想把皇后的位子给自己,心中欢喜之余,又有些隐隐担忧。她担心它日李治登基,后宫佳丽无数,她虽是皇后,但结婚八年,竟然还没有为李治生下半子,恐怕即使她做了皇后的位子,也不得安宁,反而成了以后后宫争宠的眼中刺了。

    但她又如何肯放弃这个位子,怎么说她也是李治的正室,理当母仪天下。

    “皇上。”王婉淑软软的倒在李治的怀里,无限娇柔。

    李治的眼中却闪过一丝阴霾,他怎会不知她是故意的,也许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一向低调的李治竟然有一天能龙登大宝,而她竟然也可以沾光而成了统领后宫的国母。李治也是别无选择,一是她确实是正室,理当她为皇后,而是李治来这里不过几天,自然不能有更好的人选,况且王氏的家族弱小单薄,她为皇后,李治确实无外戚之忧,他记得最多的就是朝廷外戚当道,致使朝纲败坏,天下糜乱。

    但李治本人却对王氏并不满意,凭王婉淑与他八年的夫妻关系,李治就容不得她,因为李治不想这个几乎算得上最了解他的人把他的身份揭穿。

    虽说他从生理上与以前的李治分毫不差,但人的思想若是一变,这由内到外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放在常人,甚至是父母奶娘眼中,也许没什么大不了,但同床共枕的夫妻却是怎么也瞒不了的。

    再说王婉淑也是陇关集团下在李治身边的一枚棋子,虽然当初许敬宗力谏不能娶王氏,但那时太宗为了平势力之间的倾轧,不得以而为止。

    李治知道若按着历史,这个王氏在五年之后就会被武则天杀掉,而且是及其残忍的将她的四肢砍断,放在酒缸里折磨致死。与其让她这样,不如自己动手吧。说不定还能为她保全一个好名声。

    李治回到古代,看起来似乎变的像一个皇帝了,其实内心里还是那个在北京街头流浪的无业游民,在这个他陌生的环境里,他每一件事,都会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也许是生命故有的自保性吧。

    还沉浸在幸福的光晕里的王婉淑万万想不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后的桂冠,不但没有落在自己头上,反而因为自己正室的身份,而不可避免的遭到旁人的妒忌和攻讦。

    “殿下,礼部尚书许敬宗求见。”

    “哦?”李治闻声一怔,他来干什么。

    “殿下,可能是关于登基大典的事情。”太子妃见李治没有回应,而是在那里发呆,提醒道。

    “把他带到甘露殿的书房去。”李治吩咐了一声,趁着宫女太监都没注意,偷偷的在王婉淑的脸上亲了一口,大笑着离开了,只剩下王婉淑羞红了的脸——

    和别人一样,李治只是从历史上知道许敬宗这个人,前几日李治都没有注意,脑子里遗留的记忆也只是知道许敬宗这个人文采不错,还有就是对礼学研究透彻,所以他在礼部尚书的位子上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第一眼见到许敬宗,李治心里就非常不爽。

    许敬宗长的确实是书生脸,文文静静,对李治也恭敬有加,但李治怎么看怎么感觉他别扭,他对哪位大臣都恭恭敬敬,但唯独这个许敬宗,却是碰见两人就顶嘴。以前李治是太子,许敬宗总拿着太宗皇帝压着李治。在加上他总是教育李治要守礼法,惹得以前的他不胜其烦,而现在的李治更是不想忍受。

    “臣许敬宗参见太子千岁。”许敬宗照例是先跪拜,李治也不阻拦,情知阻拦也是被他几句顶回来,懒得受这气。

    “不知许尚书所谓何事啊?”

    李治往那一坐,也不和他客套,开门见山的问。

    “殿下,不知登基大典时的礼仪可曾熟练?”许敬宗语气恭敬的问,连头都没抬。

    “许尚书过虑了,治儿早已经记牢了,尚书不是已经检验过很多遍了?”李治强忍着没有发作,闷声道。

    李治即被封为储君,怎么可能不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这几年因为这个原因,也不知被许敬宗烦了多少遍。

    “殿下贵为天子,是天下人争相效仿的楷模,这方面丝毫马虎不得,请殿下在与微臣诉说一遍。”

    李治就不知道他许敬宗为什么就如此愚蠢,难道以为自己是唐太宗吗,我可是李治,最反感的就是这些硬顶着你的意思扛着的人,若不是魏征已死,李治还真想着拿他杀鸡儆猴呢。

    不是李治想,而是他以后若是想改革,必须得有着绝对的权威,不容得臣子们阳奉阴违。

    况且唐风对许敬宗的评价就是八个字:外表正直。

    何谓外表正直?

    “许尚书,没有这个必要了吧。”李治软软的顶了许敬宗一句,示意他现在自己的心情很不好,最好不要惹我。

    也许是李治要登基了,许敬宗开始知情知趣,没有在逼着李治,而是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殿下既然登基,自然就要确定大赦天下的程度、地点,以及邻国观礼使者的数量和秩序问题。请殿下示下,微臣也好有些准备。”

    李治今天的好心情全被他破坏了,自然也就不会给他什么好脸,以前他总是动不动就要看面试官的脸色,现在能威风一把,李治才不会像太宗一样无论如何也不对臣子动怒呢。

    “许敬宗,休说这些早有定论,诏书亦准备妥当,你操的哪门子心,难道你以为我连这点事都不能办好吗?”

    李治把脸一寒,嘴唇一咬,冷哼道。

    “臣不敢。”许敬宗怎知平常脾气甚好的太子今天怎么大发雷霆,心内揣揣,难道自己以前把太子逼得太紧了?以前太子只对他一人加以颜色,许敬宗还以为太子垂青与他呢,但今天闻太子的语气,似乎要开始收拾他了。

    这心下不安,自然也不敢多呆,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废话,许敬宗就告退了。

    礼法,去他妈的礼法。李治在心里骂道,朱熹那就是一个王八蛋,弄什么礼法约束天下人,自己却背地里勾引了两个小尼姑,哼。

    气哄哄的走出御书房,小桂子跟在身后也不敢说话,见李治在宫殿里来回走动,也没个目的地,心中不禁暗暗叫苦,生怕李治把气撒在他的头上。

    李治心里虽气,但却不想把许敬宗怎么样,他毕竟是和长孙无忌对立的,李治说什么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为长孙无忌除去绊脚石,就让这个许敬宗把他们一汪子水给我往混了搅,这样的愤青,这个时候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李治很恶毒的把许敬宗定到了炮灰的角色上,还阴险的笑了笑,当然,是在心里。

    第九章 朕是色字头上刀

    正走到一处花园里,就听里面传来叫骂声,示意小桂子不要声张后,李治悄悄的闪出月拱门。

    就见一处池塘边,一个太监在劈手打一个小宫女,太监一边打还一边谩骂,一样站着两排太监宫女,有的幸灾乐祸,有的面怀不忍。

    “你个死奴才,让你顶嘴,我抽死你。”

    太监的声音比小桂子要尖锐的多,也许是小桂子和李治在一起,根本就不敢高声说话。反正李治对这个声音反感之极。

    “孙公公,你饶了我吧。”宫女背对着李治这边,李治也看不清容貌,只听着声音柔柔的,微微颤抖着,似乎是害怕中带着乞求。

    “我抽死你个小贱人,竟敢擅闯御膳房!”

    那个太监越打越凶,李治看着看着心里也颇觉不忍,他知这正是宫里的太监总管孙大海,虽对下人手段有些过分,但并不是像其他朝代的宦官一样祸国殃民,反而因为他,皇宫内院里秩序严谨,从未有偷盗等事情发生。这可是相当难得的,所以李治也不好说些什么。

    “你去叫孙公公停手吧,把那个宫女带过来,孙大海就不必过来了,让他去昭阳宫伺候太子妃去吧,最近宫里这么忙,他怎么还这么闲。”

    李治看着宫女有些眼熟,也不知心里怎么想的,就如是道。

    小桂子应了一声,跑过去对孙大海耳语了一番,他似乎也有些害怕,嘴上又强调了几句宫女的过错,也不敢上前请安,只是心里祈祷着李治能不计较他如此。

    等宫女过来了,李治才恍然,原来是宫女的头发被打散了,看着很像披肩发,所以让他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你叫什么名字?”李治柔声道。

    宫女长的一张瓜子脸,脸上那乌黑的眸子里面盛满了凄楚、哀切、与求助。闻听李治的问话,忙跪下答道:“奴婢小蜻蜓,拜见太子千岁。”

    只是她刚刚被人殴打,虽说孙大海也没什么劲儿,但古代女子体质多孱弱,所以她的声音还是微微颤抖。

    李治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小蜻蜓,心想她不是哪个王爷在外面的私生女吧。

    小蜻蜓因为家境贫寒,入宫当了宫女,况且刚刚入宫,所以身体瘦小,却正是现代的女子追求的以瘦为美,王婉淑美是美了,但李治一想到她腰上虽不多但十分明显的赘肉,就觉得反胃。

    李治知道即使自己想要了她恐怕也要等到登基以后了,不过他还是怕她被弄到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去,就吩咐小桂子。

    “带小蜻蜓去昭阳宫吧,就说我送去的,叫太子妃好生照料。”

    不是李治好色,而是在这个以胖为美的朝代,要找到一个符合他审美观的女子实在是不容易,况且皇宫内院的女人,他不上,难道去给那些太监去做假夫妻?

    “好色不过帝王家啊。”李治感叹了一声,随即暖味的一笑,自己既然来了,不好好享受这帝王的待遇,怎么对得起送自己来这里的老天呢?——

    长安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城,以长安为京城的朝代大多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像汉朝,唐朝,皆令四夷慑服之时。

    五月二十九,登基的前一天,李治在宫里闲的十分无聊,就和贴身侍卫溜出了宫,当然暗地里的大内侍卫就不知几许了。

    唐朝时期,并不似后来对皇帝要求的那么严格。皇帝偶尔出出宫还是允许的。尤其是太宗时期,总是要体察民情,所以出宫也属?br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